浙江自考网

咨询热线

1570008035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网>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第二章

时间:2022-07-19 11:48:44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③ 商品经济发展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④ 产生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剩余产品的出现。

  3、交换价值(06名解,3分)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 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且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

  4、价值

  ①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④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5、抽象劳动(00名解,2分)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03名解,3分)

  ①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两种定义: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7、劳动生产率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两种表示方法:1、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2、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 无论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8、价值规律

  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1)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的。(2)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3)价格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9 市场经济(04简答,14分,市场经济的特点)

  ①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10 资源配置

  ①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③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⑴含义: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⑵基本特征:直接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权;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计划经济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信息传导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

  企业责任只是完成计划指标,动力来源于外部。

  市场资源配置方式:

  ⑴含义:指市场机制站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

  ⑵基本特征:直接决策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横向联系,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节――对市场主体约束、刺激;使资源有效利用。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script> if(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agent=bdopen")>0){ $(".bdopenhide").hide() } </script>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报名提醒

【考试时间: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务中心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APP

APP
下载

man
联系
微信
wxlogo
扫描
二维码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