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网

咨询热线

1570008035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网>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温病学复习资料: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时间:2023-03-02 14:20:39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以下自考复习资料均由浙江自考网整理并发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自考报名、考试、成绩查询、毕业、历年真题、常见问答等相关信息请关注浙江自考网。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

(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专门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一定认识,理论朴素,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1)此期特点:

理法方药有重大发展,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基础。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灵活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别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创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阐明温病发生发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基本形成的标志。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贡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倡导温病三焦辨证纲领,规范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经验,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 雷少逸《时病论》

柳宝怡《温热逢源》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新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新体系。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原则。

4.近现代研究与发展

(1)低谷时期: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前)

主要医家有:张锡纯、吴锡璜、丁甘仁、何廉臣等

(2)提高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温病理论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取得的成就。

有关温病理论的文献研究。

温病理论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概念。内涵及其外延

热象偏重的含义。

化燥伤阴的机理。

二、温病有四个特点

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温邪的含义。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与传染病的关系。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体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的规律。

4.临床表现特殊性。温病的必见证和险恶证候。

三、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区别与联系。

1.伤寒与温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温病和伤寒两种学说学术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2.风温与伤寒初起证治鉴别。

四、温病的范围

温病范围的界定。

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五、四时主要温病命名的主要依据。主要温病病种。

六、温病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的依据。

1.按临床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包括的病名。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区别意义。

2.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

新感类温病和伏邪类温病包括的病名。

六、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与区别。

七、温病与温毒的关系与区别。

温毒含义:病名;病因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四时温邪的含义范围。温邪的种类及病原学意义。

二、温邪致病的共性和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共同特点:①温热性质显著;②从外感受;③致病与时令季节有关;④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转化;⑤病位有别。

三、风热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的概念、形成季节和条件。(2)风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3)风热病邪首先犯肺的证候。(4)风热病邪的逆传。风热病邪顺传和逆传的证候。

四、暑热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暑热病邪的概念、形成季节和条件。(2)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3)暑热病邪径犯阳明的证候。(4)暑热病邪耗气伤津的特性。

五、湿热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湿热病邪的概念、形成季节和条件。(2)湿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3)湿热病邪犯于脾胃的证候。(4)湿热病邪困阻清阳、阻遏气机的表现。

六、燥热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燥热病邪的概念、形成季节和条件。(2)燥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3)燥热病邪首犯肺卫的表现。(4)燥热病邪易伤津化火的特性。

七、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伏寒化温病邪的温热病邪的概念、形成季节和条件。(2)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主要致病特点。(3)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致病性强和伤阴重的特点。

八、温毒病邪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1)温毒病邪的概念、形成。(2)温毒病邪主要致病特点。

温毒病邪能引起局部红肿热痛或溃烂、斑疹的特点。

九、疫疠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疫疠病邪的概念、形成特点。(2)疫疠病邪主要致病特点。(3)疫疠病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疾病播散、流行的特点。

十、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

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十一、体质因素在温病的区分及其意义。

体质因素对于人体抵抗温邪能力的影响。

十二、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概念、临床意义。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初起证候和传变的不同。

以风热病邪和伏寒化温病邪所致温病的初起证候表现为例,说明温病有发于表和发于里的区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本章为温病的核心理论,重点突出温病的传变规律,临床辨证思维方法。

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源流。

与《内经》“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二、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的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1)卫分证的概念。(2)卫分证的主要证候类型。(3)卫分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4)不同温邪所致卫分证证候表现。(5)卫分证所处的病变阶段和转归。

2.气分证的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1)气分证的概念。(2)气分证形成来路。(3)气分证涉及的脏腑和主要证候类型。(4)气分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5)气分证范围和正邪相争于气分的病理特点。(6)气分证所处的病变阶段和转归。(7)区分气分温热证和气分湿热证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

3.营分证的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1)营分证的概念。(2)营分证形成来路。(3)营分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4)营分证伤阴扰神窜络、甚则动风的病理特点。(5)营分证所处的病变阶段和转归。(6)营分证和气分证的鉴别。(7)由营透转气分出现:热、渴、疹、舌的变化。

4.血分证的的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1)血分证的概念。(2)血分证形成来路。(3)血分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4)血分证动血耗学和热瘀内阻的病理特点。(5)血分证所处的病变阶段和转归。

5.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病机的联系及相互传变。

三、三焦辨证

1.上焦的证候及其病机、辨证要点。

(1)手太阴肺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邪袭肺卫证、邪热壅肺证、湿热阻肺的病理(2)手厥阴心包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3)热陷心包证和湿蒙心包证的病理。

2.中焦的证候及其病机、辨证要点。

(1)阳明热炽的主要证候、病理及其辨证要点。 (2)阳明热结的主要证候、病理及其辨证要点。(3)湿热困阻脾胃证的主要证候、病理及其辨证要点。(4)区分中焦燥热证和中焦湿热证的脏腑病位和病机要点。

3.下焦的证候及其病机、辨证要点。

(1)足少阴肾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2)足厥阴肝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3)肾阴耗损证和阴虚动风证的病理;(4)下焦证的邪正对比和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温病“心中憺憺大动”机理。

4.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病机的联系和相互传变。

四、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意义

1.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

2.明确病变深浅层次(病位、病期)认识病性传变。

3.为确立治法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五、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临床运用。

1.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证候上的联系区别。下焦证和血分证病机的联系和区别

2.辨证侧重(层次、部位)

3.传变纵横的区别

4.临床综合应用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突出温病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为重点,突出其在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诊断意义。

一、九种温病发热热型概念及病理

1.温病发热的常见证型,各型发热的表现。

2.各类型发热的机理和主病意义。

3.各类型发热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候归属。

二、温病辨汗

1.温病初起无汗,邪在卫分,邪郁肌表、腠理闭塞。

2.邪入营分,营阴耗损,无源作汗。

3.身热汗出复热的机理、临床意义。

4.邪热留恋气分,邪正相持导致战汗的机理。

三、温病中神志异常的辨证

1.气分:烦躁不安(气热扰心);神昏谵语(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神志昏蒙(痰蒙心包);神情呆顿(湿热上蒙)

2.营分: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营热扰心);神昏谵语、昏愦不语(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或瘀热闭阻心包)

3.血分: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昏愦不语(血热扰心);神志如狂(瘀热扰心)

4.神志异常热闭与痰蒙之辨

四、温病“痉”虚实之辨。

五、温病常见的舌象辨析。

1.温病辨舌的诊断意义:分析病位和相关的病理;判断病邪属性(温热湿热);诊断津液的存亡;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2.舌苔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病变,舌质主要反映营分和血分病变。

3.温病辨舌的方法及难点

(1)综合观察、动态分析

(2)难点:

白苔类:

薄白苔主表,厚白苔主里、主湿。

苔白厚干燥的形成机理及主病“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肺燥气伤”。

积粉苔主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白砂苔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

白霉苔主胃气衰败。

黄苔形成机理:多由白苔转化而来,为邪热深入气分的标志。

灰黑苔类形成机理:多由黄苔演化而来,主热盛阴伤。

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的机理,温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阴。

红舌形成机理:多邪热渐入营分标志。

绛舌(类)形成机理主病(心包、营分、血分、肝肾阴竭等)

(3)温病舌象变化规律。

六、斑疹在温病中顺逆之辨、治法与禁忌。

1.从形态、色泽、分布、兼症方面辨斑疹的顺逆

2.“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红轻、紫重、黑危”的内涵。

七、白pei的概念、辨证方法、临床意义

白pei外发的病机和诊察意义。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治疗原则。温病治法确立的依据和运用。

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以辨证求因,辨察病机,审察邪正,随证施治为立法依据。主要按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确立的治疗原则。

二、温病的特色治疗 “透”“泄”的含义。

三、温病的十大治法的概念、作用、分类依据。九种内治法,一种外治法。

1.泄卫透表法

(1)泄卫透表法的作用概括;(2)泄卫透表法的四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3)泄卫透表法应用注意。(4)泄卫透表法对于不同卫表证的治疗作用。

依据温邪的不同种类(风热、暑湿兼寒、燥热、湿热)分四法,深化拓展对解表法的认识。

2.清解气热法

(1)清解气热法的作用概括;(2)清解气热法的三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3)清解气热法应用注意。(4)清解气热各法对于不同气热证的治疗作用。(5)清解气热法中辛寒清气与清热泻火的区别,针对热证邪机方向不同选择。

3.和解表里法

(1)和法含义。广义、狭义。和解表里法的作用概括;(2)和解表里法的三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药。(3)和解表里法应用注意。(4)和解表里各法对于不同半表半里证的治疗作用。(5)温病和解表里法分为清泄少阳、开达膜原、分消走泄三法,与伤寒和解法不同,是针对湿热或痰湿而设置的治法。

4.祛湿清热法

(1)祛湿清热法的作用概括;(2)祛湿清热法的三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药。(3)祛湿清热法应用注意。(4)祛湿清热各法对于不同类型湿热证的治疗作用。

5.通下逐邪法

针对有形实邪的种类分为四法,是在《伤寒论》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

(1)通下逐邪法的作用概括;(2)通下逐邪法的四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3)通下逐邪法应用注意。(4)通下逐邪各法对于不同实邪内结证的治疗作用。

6.清营凉血法

(1)清营凉血法的作用概括;(2)清营凉血法的三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3)清营凉血法应用注意。(4)清营凉血各法对于不同营血热证的治疗作用。(5) “清营泄热”“气营血两清”“凉血散血”深刻内涵。

7.滋阴生津法

(1)滋阴生津法的作用概括;(2)滋阴生津法的三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3)滋阴生津法应用注意;(4)滋阴生津各法对于不同阴伤证的治疗作用。(5)“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内涵。

8.开窍息风法

(1) 开窍息风法的作用概括;(2) 开窍息风法的二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3) 开窍息风法应用注意;(4)开窍息风法各法对于不证的治疗作用。

9.固脱法

(1) 固脱法的作用概括;(2) 固脱法的二种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3) 固脱法应用注意;(4)固脱法各法对于不证的治疗作用。

10.外治法

1.温病主要外治法。(1)洗浴法;(2)灌肠法;(3)敷药法;(4)搐鼻法;(5)吹喉法的应用。

2.外治各法对于温病的治疗作用。

六、温病常见兼夹证的形成机理、治法

1.温病兼挟痰饮、食滞、气郁、瘀血的治法

2.温病兼挟痰饮、食滞、气郁、瘀血的治疗原则。

七、温病瘥后调理。

(1)温病瘥后,体虚未复的治疗。

(2)温病瘥后,余邪未尽的治疗。

第六章 温病预防

一、预防温病的意义

温病预防主要是针对有较强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温病而言。

二、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1)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2)温病预防的方法和对疫情上报的要求。

2.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

(1)具有中医特色的温病预防方法。

(2)保护正气和隔离病邪对温病预防的意义。

(3)对疫情上报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自传染病防治法》对疫情上报的要求。

第七章 温热类温病

一、温热类温病范围、概述

二、温热类温病病邪特点、证候特点、病理传变特征

三、温热类温病治疗要点,以清热祛邪为主,注意顾护阴精的原则。

四、温热类温病初期禁忌:辛温消散、重用寒凉,“反生他患”“冰伏卫气”。

第一节 风温

一、风温的概念

二、风温病名沿革

三、病因发病特点

四、风温病机特点,传变规律。“顺传入胃”及“逆传心包”的内涵

五、风温病现代医学范围

六、风温诊断依据,与风热感冒、麻疹的鉴别。

七、风温病临床辨析要点

八、风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6、温热类温病初期不可辛温消散又不可重用寒凉,“反生他患”“冰伏卫气”

第二节 春温

一、春温的概念

二、春温病名沿革

三 、春温病因发病特点,

四、“冬不藏精”的内涵。伏寒化温、邪伏部位的讨论、

五、春温传变规律

六、春温易动风的机理及虚实动风的辨治

七、春温诊断依据,与风温的鉴别。

八、春温病临床辨析要点:伏热外发部位、新感引发的病邪属性、邪正关系

九 春温初期的治疗“清养透”内涵

十、春温病过程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十一、风温和春温后期伤阴不同及其机理

十二春温病现代医学范围(与西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的关系。)

第三节 暑温

一、暑温的概念

二、暑温病名沿革

三、暑温的病因发病特点

四、暑温病机特点传变规律

五、夏暑发自入阳明涵义

六、暑易耗伤津气机理

七、暑热之邪易入心营引动肝风的机理

八、暑温诊断要点,与中暑、暑湿的鉴别。

九、暑温病现代医学范围

十、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治疗大法的含义

十一、暑温病的辨治原则。

第四节 秋 燥

一、秋燥的概念

二、秋燥病名沿革

三、秋燥病因发病特点

四、燥邪属性

五、秋燥病传变规律

六、治燥不同治火的理解。

七、“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治法的内涵

八、秋燥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精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温热类温病辨病与辨证、分期与病位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

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机结合的辨证方法

三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临床运用。

卫分证治

1风热犯卫证治、临床应用

2燥热犯卫证治、临床应用

气分证治

1燥干清窍证治、临床应用

2肺热壅盛证治、临床应用

3肺热腑实证治、临床应用;

4肺热发疹证治、临床应用

5肺热动风证治、临床应用:

6燥热伤肺证治、临床应用

7暑伤肺络证治、临床应用

8肺燥肠热证治、临床应用

9肺燥肠闭证治、临床应用

10邪热犯胃证治、临床应用

11暑伤津气证治、临床应用

12津气欲脱证治、临床应用

13热结肠腑证治、临床应用

14肺热移肠证治、临床应用

15热郁少阳证治、临床应用

16热郁胸膈证治、临床应用

17热灼胸膈证治、临床应用

18阳明经气热盛证治、临床应用

19腑实兼阴液亏损证治、临床应用

20腑实兼气液两亏证治、临床应用

21腑实兼小肠热盛证治、临床应用

22热盛动风证治、临床应用

营血分证治

1热灼营阴证治、临床应用

2气营两燔证治、临床应用

3热盛动血证治、临床应用

4气血两燔证治、临床应用

5热与血结证治、临床应用

6热陷心包证治、临床应用

7内闭外脱证治、临床应用

后期证治

1肺胃阴伤证治、临床应用

2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治、临床应用

3暑伤心肾证治、临床应用

4阴虚火炽证治、临床应用

5肝肾阴亏证治、临床应用

6虚风内动证治、临床应用

7邪留阴分证治、临床应用

四、机理分析

1、肺阴伤与胃阴伤常并见的机理

2、春温发于少阳机理

3、肺热移肠乃无形之热蕴蓄于中,非实满之邪盘结于内

4、阴虚火炽、邪伏阴分的机理

5、阳明腑实证见小便不利(为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见小便涓滴不畅)不用利尿药的机理。

6、暑温病背微恶寒的机理

7、秋燥肺之燥热下移胃肠可出现肺燥肠闭(腑实)和肺燥肠热(泄泻)的机理。

8、秋燥肺燥咳嗽可出现干咳无痰又可出现痰多咯痰不爽的机理

9小便短涩不利液伤源枯,与膀胱不开之小便不利区别。

10、阳虚邪陷的机理

11、 热闭厥脱的机理

五、相关方剂

温病学教材涉及154个方剂,其中方剂学教学大纲规定的讲授过的方剂有45个。在方剂处理上本着“三突出”的原则:突出温病学的特色,突出温病名家的学术思想,突出临床应用,以拓展深化知识。如

1、银翘散是温病的名方,侧重点在温热类温病宣透的原则、轻可去实、临床加减应用。如银翘散加减方在肺热发疹、太阴伏暑中的运用。

与方剂学中讲授的银翘散以组成、配伍为主不同。

2、吴鞠通称桑菊饮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的含义、依据透邪外达的力度区分,体现外感病治疗中“透”的特色、临床应用。与三方剂在方剂学习的内容不同。

3、又如白虎汤以吴鞠通“本为达热出表”的治疗思想、及“四禁”问题为知识点,通过现代临床应用深化对白虎汤的认识,(与方剂学以组成、配伍为主截然不同)

4、又如温病热瘀互结下焦用桃仁承气汤 联系伤寒论桃核承气汤进行鉴别,以深化温病学理论。(与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病机组成不同)

5、五承气(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是温病学对下法的发展,体现脏腑同治、二肠合治、虚实并治 。 与方剂学、伤寒论中涉及的大、小、调胃三承气不同

6、热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至主丹、紫雪丹)突出临床应用,与方剂学以组成、配伍为主截然不同

7、又如 热灼胸膈证无便秘亦可使用凉膈散,咸寒苦甘,上透下泄,以泄代清,导胸膈无形邪热下行,体现温病驱邪途径、及下法以下邪热为主的思想。

8、暑伤心肾证连梅汤,酸苦泄热、酸甘敛阴的代表方剂

9、暑温痰瘀滞留证 方剂三甲散

10、 燥干清窍证治法、方剂翘荷汤

11、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的临床应用

12、肺热发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6、肺燥肠闭证治法、五仁橘皮汤临床应用

六、名词术语解释: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暑厥、暑瘵、暑痫、暑秽、冒暑、气营(血)两燔、肺卫表热证、.热结旁流、热陷心包、逆传、气营(血)两燔、阴虚火炽.暑伤心肾

七、温热类温病医案分析。

风温医案分析

春温医案分析

暑温医案分析

秋燥医案分析

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一、湿热类温病概述

二、湿热类温病证候缓慢绵长的特点

三、湿热类温病治疗上祛湿与清热并用的特点

第一节 湿 温

一、概述

(一)湿温定义,湿温初起邪遏卫气的证候特点及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病机特点。

(二)湿温病名沿革,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对湿温的贡献。

(三)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一)联系原文:薛生白“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吴鞠通“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讨论湿温病因与发病特点,

(二)湿温发病内因是脾胃功能低下的特点。

(三)湿温发病内外合邪的特点。

(四)湿温病理特点重点阐明三期六个特点:

1.初期:感邪较轻,邪遏卫气;感邪重者,邪阻膜原,初起湿象偏重。

2.中期:(1)有湿偏重、热偏重、湿热并重三种表现;

(2)留恋气分为长的特点;

(3)易蒙上流下,弥漫三焦,出现多种证候;

3.后期:(1)余湿未尽,脾胃虚弱,气阴两伤;

(2)有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及寒化伤阳两种转归。

三、诊断要点,湿温与暑湿的鉴别。

四、辨证要点

(一)湿温的辨证首先要分辨湿热之偏盛程度;

(二)其次应分辨病位上下浅深;

(三)第三辨审证情虚实转化。

五、治疗原则

(一)湿温的治疗总以分解湿热,湿去热孤为原则。

(二)据湿热偏重及三焦部位不同确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

(三)联系原文讨论湿温初起治疗“三禁”的内容(禁汗、禁下、禁滋腻)及误治的不良后果。

第二节 暑 湿

一、概述

(一)暑湿定义,初起暑湿在肺卫的特点。

(二)暑湿病名沿革,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对暑与湿关系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一)暑湿发病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有关,注意其内因与湿温相似。

(二)暑湿发病既有温热类温病起病急的特点,也有湿热类温病病程较长的特点。

(三)暑湿病理特点可概括为五方面:

1.初起肺先受病,亦可见暑湿兼寒的表现。联系叶天士:“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讨论。

2.传入气分,病位广泛,涉及肺、脾、胃、三焦、肠等脏腑。

3.暑热甚则易挟湿内陷心营,湿从燥化则可向温热类转变。

4.暑湿久留,易伤津气,致元气更虚的机理。

5.余邪留扰清窍,或有后遗症的机理。

(四)病因病理中突出暑为火热之邪,湿为重浊之邪,两邪相合,兼有暑邪炎热酷烈,传变迅速和湿邪重浊,易犯中焦,弥漫三焦,病势缠绵的双重特点,又有化热、化燥、伤络、郁结发黄等变化。

三、暑湿诊断要点,暑湿与暑温的区别。

四、暑湿辨证要点,强调以暑热见症突出,兼有湿邪郁阻证候的临床特点。

五、治疗原则,以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为基本原则。

联系王伦《明医杂著》:“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及意义(①祛湿;②引心火下行)。

第三节 伏 暑

一、概述

(一)伏暑定义,初起必见表里同病的特点。

(二)伏暑病名沿革,发病季节与病名和预后的关系。

(三)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一)伏暑发病内因与气虚有关的发病机理。

(二)伏暑外因有暑湿(热)内伏和时邪引发二方面的特点。

(三)发病特点:起病急骤,病情深重,病势起伏,病程缠绵难解。

(四)伏暑病理特点:

1、伏暑初起因伏邪性质和邪伏部位不同,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的区别。但无论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初起均必兼有卫分表证,分别表现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2、发于气分,中期可因中阳盛衰而出现湿热转化,或暑湿与肠道积滞相搏结的病理特点。若气分热结津伤,则可致尿少或尿闭的病理变化。暑湿化燥可内陷营血的机理。

3、发于营分,中期热灼心营可下移小肠,或热瘀互结,内闭心包等危象。

4、后期邪退正虚的机理。

三、诊断要点,与温热类伏邪温病春温的比较

四、辨证要点

(一)伏暑初起的证候特点

1、起病即具有暑湿或暑热内伏特性的证候。

2、发于气分者暑湿性质颇显著,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证。

3、发于营分者暑热性质较突出,见高热、烦躁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证。

4、初起均兼恶寒表证表现卫气同病成卫营同病。伏暑初起类型不同是因感邪性质及邪伏部位不同。

(二)伏暑辨证要点

1、首先要辨别暑与湿孰多孰少及病机转化;

2、其次辨别病邪郁发部位,

3、再次辨脏腑气血阴阳的状态。

五、治疗原则:伏暑初起为表里同病,总以清里热为主,解表为辅,伏暑进一步发展易形成“郁结”,中后期着眼于“瘀滞”的治疗。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概述:湿热类温病证候可见阴阳的某些矛盾性症状,治疗需力求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

二、证治分析

(一)湿热类温病卫气分证有:邪遏卫气,邪阻膜原,卫气同病三大证型,治疗以芳香透表,清热祛湿为原则。

1、湿温初起邪遏卫气证,在诊断上应注意与表寒证、阴虚发热证等鉴别。

2、湿温初起邪阻膜原证的辨证要点、用药特点。

3、伏暑初起卫气同病与春温初起发于气分兼有表证的区别。伏暑初起卫营同病与卫气同病的证治的区别。

4、伏暑初起卫气同病与暑湿初起卫气同病的区别及临床运用变化。

5、湿温、暑湿、伏暑三者初起的比较鉴别。注意雷氏宣疏表湿法与雷氏清宣温化法的区别。

(二)湿热类温病气分证见于中期阶段,有九种证型,以中焦脾胃证候为主,留恋气分,弥漫三焦,治疗以分解脾胃湿热为大法,兼以宣肺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法。

1、湿温湿热困阻中焦三型(湿重热轻、湿热并重、热重湿轻)证治的不同。三证的鉴别要点(发热、汗出、口渴、二便、舌苔、脉象等)。

2、湿热蕴毒之征象的讨论及病机特点。

3、湿温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病机特点及与热陷心包的区别(从病类、病理、病变层次,症状、热型、神志、舌脉,治法比较)。

4、暑湿郁阻少阳证候特点与形成机理,及与温热类温病热郁少阳的区别(季节,病因,病类有别),重点是兼湿与否。

5、暑湿弥漫三焦的证候分析,病机特点。温病少阳耳聋,三种证型(少阳、肾阴耗损、暑湿蒸腾)的区别。

6、暑湿伤气的机理及证候特点。李氏清暑益气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的运用区别。

7、伏暑暑湿积滞,郁结肠道的机理分析。湿热类温病下法的应用范围(适用于湿热挟滞胶结肠道之证)及要点(制剂宜轻;需连续攻下,以大便溏为不可下之指征,下后慎勿投补)。

(三)湿热类温病营血分有三种证型,见于极其阶段,治以清营凉血,开窍通络为大法。

1、湿温湿热化燥,伤络便血的病机分析重点是胃肠同属阳明,故易见便血。便血先兆证讨论。

2、暑湿内陷心营、热闭心包,瘀阻血脉的证候特点,及病机特点。

(四)湿热类温病后期有五种证型,见于恢复期,治宜清涤余邪,醒胃为主。

1、湿胜阳微的形成机理,阐明温病后期也可见阳虚证。

2、湿温余湿留恋的机理,与温热类温病后期证治的不同。

3、湿温余邪留扰,气阴两伤的特点,及与温热类温病后期证治的比较。

3、伏暑肾虚失固的多尿的证候特点。

4、暑湿余热未清,上扰清窍的证候特点和辨证要点。

三、温病方剂的运用

1、区别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在湿温初起中的运用特点。

2、新加香薷饮和卫分宣湿饮的运用异同。

3、常用方剂:茯苓皮汤、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枳实导滞汤、蒿芩清胆汤、三石汤、菖蒲郁金汤在温病中的运用要点。

4、重点讨论温病特色方剂的临床运用:雷氏宣疏表湿法、雷氏透达膜原法、雷氏清宣温化法、卫分宣湿饮、雷氏芳香化浊法、宣清导浊汤、薛氏扶阳逐湿汤、薛氏五叶芦根汤、薛氏参麦汤、清络饮。

四、名词术语解释:湿温、暑湿、伏暑、邪遏卫气、邪阻膜原、湿胜阳微、冒暑。

五、湿热类温病医案分析。

湿温医案分析

暑湿医案分析

伏暑医案分析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报名提醒

【报名:1月13-17日】

浙江自考服务中心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APP

APP
下载

man
联系
微信
wxlogo
扫描
二维码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